在盛夏的阳光下,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满天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此次活动,队员们带着满腔的热情与创意,分别前往淄博市沂源县的西里镇、鲁村镇以及博山区,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拍摄制作了《苹果为什么这样红》《桃花绿韵岛,沂源生态梦》《琉璃涅槃,博山重生》一系列反映乡村振兴成果的短视频和纪录片,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三大主题,通过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成效,用故事挖掘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全面展示新时代乡村的崭新面貌和蓬勃生机。
西里镇:沂源特色红苹果,书写产业振兴新篇章
产业兴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西里镇,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沂源红苹果如同镶嵌在绿色海洋中的红宝石,闪耀着诱人的光泽。苹果为什么这样红?沂源红苹果产业为什么这么兴旺?为了寻找答案,志愿者们以沂源红苹果为切入点,用手中的镜头一步步探寻这苹果红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奥秘。
1.苹果红,源自于产业红。
镜头下,一位位经验丰富的果农正忙着修剪枝条、果实套袋、施肥灌溉,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待。志愿者们不仅用镜头捕捉这些动人的瞬间,还深入果园,与果农们交流学习,了解他们如何通过科学种植、技术创新提高苹果品质,提升经济效益。跟随着镜头来到中国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志愿者们了解到,沂源苹果产业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将新质生产力嵌入苹果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全过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强支撑。
2.苹果红,植根于精神红。
沿着苹果林最茂盛的那个方向望去,朱彦夫事迹展览馆出现在镜头的画面中。14岁参军,18岁在朝鲜战争失去四肢和左眼的英雄楷模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医院特殊供养的待遇,回到家乡被乡亲们推举为村党支部书记。25年间,他拄着双拐带领着乡亲们开山劈岭治水造田架电,让张家泉村这个穷山沟成为了全县闻名的富裕村。朱彦夫前半生铁骨铮铮地为国战斗,后半生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影响了代代沂源人。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辛勤耕耘的果农们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高地上感悟着自强不息的楷模精神,并身体力行着,为苹果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3.苹果红,传承于教育红。
西里镇的夏天迎来了一个个志愿者团队,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将这红色基因传承弘扬。镜头里是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拿起画笔,把西里镇的富饶景色浓缩于笔尖,让它们在墙上蔓延成一幅幅诗意的画卷;拿起粉笔,为儿童们开展美育课堂,让艺术的甘霖,润泽更多孩子纯净的心田,为他们的梦想添上绚丽的羽翼。沂源红色血脉通过教育代代传承,为乡村产业振兴灌注了蓬勃旺盛的人才活力。
博山区:璀璨琉璃焕新彩,点亮文化振兴新希望
离开西里镇后,志愿者们来到了博山区,这里是中国琉璃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走进琉璃工坊,一件件精美的琉璃作品映入眼帘,让人不禁为之惊叹。志愿者们知道,这些璀璨夺目的琉璃背后,是博山区琉璃产业多年的发展与振兴。
1.琉璃之源,探寻历史脉络
了解琉璃,要从了解琉璃的历史开始。志愿者们来到陶瓷琉璃博物馆,手中的镜头缓慢划过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琉璃技艺辉煌的年代。志愿者们从中深刻感受到了博山琉璃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深刻意识到琉璃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2.匠心独运,体验制作技艺
志愿者们深入琉璃工坊和生产基地,与琉璃艺人交流学习,了解琉璃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志愿者们用镜头记录了手工匠人从原料的选取、配比,到熔炼、成型、冷却、打磨的神奇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琉璃艺人不仅技艺精湛,更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传承创新的坚定信念。在他们的努力下,博山区的琉璃产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市场探索,见证产业创新
为了进一步探索琉璃的当下市场发展情况,志愿者们来到了陶瓷琉璃大观园。这里不仅是琉璃艺术的展示窗口,更是琉璃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博山琉璃产业在大观园里呈现出创新之意,正不断推陈出新,从精美的内画壶到独特的套色美术琉璃浮雕器皿,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博山琉璃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打造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琉璃产品。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要为推动琉璃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鲁村镇:绿水青山桃花岛,绘就生态振兴新画卷
最后一站,志愿者们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鲁村镇桃花岛。这里,桃花盛开时如诗如画,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志愿者们手中的镜头并未仅仅停留在美丽的风景上,而是更进一步探索桃花岛乡村振兴的故事。在镜头里记录着,桃花岛乡村振兴的背后,生态振兴与文化振兴相辅相成,绿色生态与文化生态相辅相成,既有着乡村中的艺术,又有着艺术中的乡村。
1.乡村艺术
汇泉桃花岛景区是沂河源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这里的艺术是造福乡村的艺术,是“艺术活化乡村”在本土的成功实践。沿着炊烟的轨迹,志愿者的镜头里出现了一处饱含历史的村落,时间之花、乡村记忆……一个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路牌映入镜头,18个文学类艺术馆分布在桃花岛周围的乡村中,它们全部由一座座闲置的老房子活化而来,外部仍保留着传统民居的样式,让乡村成为了艺术的栖息之所,艺术化作为乡村的璀璨明珠,相互辉映。志愿者们有幸与到此参观的艺术大家冯博一、毛同强老师进行友好交流,采访了他们关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看法。正如冯老师所说的“乡村艺术馆根据当地的人文、空间布局而发展出来,将现代艺术与乡村风俗有机结合,于乡村振兴而言,这种艺术文化元素在乡村中扎根发展,对当地的文化生态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采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艺术家们在继承、弘扬艺术文化的同时,也在通过结合乡村生态、当地文化、现代审美和科学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地制宜创新文化发展的新形式。乡村为艺术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丰富的创作素材以及多样的风格形式,在这里,艺术得以更宁静、质朴和纯真。
2.艺术乡村
仲夏时节,桃花岛上一抹浓绿映入眼帘。有着“世外桃源”美誉的沂河源田园综合体迎来了最美丽的季节。志愿者们手持镜头沿着蜿蜒的“四好农村路”前行,沿途是成片的现代化大棚,水、电、路基础设施齐备,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志愿者们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生态调研和宣传活动。他们带着镜头深入村里的山林,观察记录岛上的植被分布、水质状况等生态指标,了解当地在生态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志愿者们了解到,近年来,鲁村镇以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打造生态优良的美丽乡村,通过补植补造、小流域治理、小田整大田等方式,保护生态人居环境。将乡村生态建设与“艺术活化乡村”相融合,共同持续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用艺术的画笔绘就乡村振兴最美画卷。当地人民安居乐业,百姓幸福富足,民宿与民俗融合、与自然融合,艺术与村落相融、与自然相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印刻在每个村民的心中。
为期数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短暂,但给志愿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历。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记录乡村,在拍摄中学习、在记录中成长、在宣传中推广。他们用自己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和美好瞬间,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满腔热情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贡献了微薄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智慧。